线条流转,勾勒百年艺术轨迹;素纸黑白,谱写百廿美院华章。为献礼米兰·体育官方网站办学120周年,“百年素描”特展隆重启幕。自本期起,我们将推出系列特展专题推送,带领观众在时间的脉络中深入米兰·体育官方网站素描教育的历史,细读本次展览结构,精选各单元作品。让我们循着素描的笔触,一同回望天美两个甲子的峥嵘岁月与艺术坚守。
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,刚经历了清王朝为挽救其封建统治而推行的“新政”,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“非育才不能图治,非兴学不能育才”的主张。1884年,国子监司业潘衍桐奏请开设艺学科,奏准后分南北洋开科,其中北洋即在天津。于是,天津成为全国率先开设新式学堂及西洋绘画课程的重要城市之一,进而这也为中国早期的西式教育和素描教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。
1906年6月,时任清朝天津女学事务总理的傅增湘创办了北洋女师范学堂,制定《章程》,确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,其中习字、图画、手艺等虽为选修课程,但在此播下了以后发展美术教育的种子。 1916年,学堂更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,图画课发展为美术科。1928年,师范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,正式开设图画副系,教授国画、西画、图案画和技能理论四门主要科目,并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。20世纪30年代,美术界的重要刊物《北洋画报》中多有发表师范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素描及艺术作品,在天津市及全国美术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七七事变天津沦陷之后,图画副系随着河北女师经历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变,但其教学活动却从未停止,一直持续至1948年底。河北女师图画副系的建立标志着学院美术教育的开端,更是将女子美术教育提升至学院教育的高度,同时还折射出中国在世纪之交和历史的反思中,逐渐引进并接受了对社会发展和自然表达的另一面,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。
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部分教师合影(1950年代)
苏吉亨、刘孝岩、李骆公,穆家琪,孙其峰,王麦杆,沈毅,傅乃琳,王双成,张翔,田崑、张其翼、王颂馀
客座教授:蒋兆和,李天祥
《绿蕖画会发起人肖像》,苏吉亨,漫画,原载《北洋画报》第339期
《人体》,刘啸岩,纸本铅笔,原载《北洋画报》第792期
《李骆公自画像》,李骆公,纸本钢笔,20.5x15cm,1940年代
《人物素描》,穆家琪,纸本铅笔,78×55cm,1950年代
《鸳鸯速写》,孙其峰,纸本钢笔,20x15cm,1996年
《沉思》,王麦杆,纸本铅笔,38×28cm,1948年
《自画像》,沈毅,纸本铅笔,40×30cm,约1950年代
《小女儿》,傅乃琳,纸本铅笔,39×26cm,约1950年代
《人民公社老农》,王双成,纸本铅笔,23×17.8cm,1960年代
《大卫头像石膏像》,张翔,纸本铅笔,73×53cm,约1960年代
《老人像》,田崑,纸本铅笔,尺寸不详,1972年
《牡丹》,张其翼,纸本水墨,37×40.7cm,1950年代
《山水册页》,王颂馀,纸本水墨,35×28cm,1960年代
《解放军头像》,蒋兆和,纸本铅笔,52×40cm,1956年
《大卫头像》,李天祥,纸本素描,64×45cm,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时期(1953-1955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