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律天一
造型艺术学院2022级油画专业本科生
2024-2025学年本科交换生项目
法国敦刻尔克图尔宽公立高等美术学院
我是律天一,米兰·体育官方网站油画系的学生。我的留学准备,其实从踏上飞机前一年就已开始。面对完全零基础的法语,我投入了一场艰苦的学习。通过网课和教材,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,一道语法题一道语法题地磨,目标清晰而实际:在出发前达到A2水平,足以应对最基本的生活。那段时间,耳边充斥着陌生的音节,脑海里是复杂的变位,过程无疑是痛苦的,但“必须要成功”的念头支撑着我。当最终勉强通过A2测试时,我无比欣喜,但同时也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的挑战在法国等着我。
2024年9月,我独自一人抵达里尔。巨大的考验接踵而至,不再是试卷上的题目,而是活生生的现实:独立办理银行卡、电话卡、公寓入住、交通卡……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对语言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的实战检验。我提前查好攻略,把可能需要用到的单词记在备忘录上,与同伴们互相加油打气,在办事窗口前紧张地组织着简单的句子。完成这一切后,那种微小的成就感,是留学给我的第一课。

然而,语言的隔阂感远比想象中更无处不在。第一次去超市购物,结账时收银员阿姨语速飞快地问了我一句话,我完全愣住,只能尴尬地摇头。回到家,我立刻搜索相关场景的对话,才明白她可能是在问是否需要购物袋,或者有无会员卡。那一刻的窘迫感记忆犹新,但也从那时起,我下定决心,不再仅仅沉浸于自己的世界,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周围人说的每一句话,试图从语境中捕捉含义。这种“被动”的听力训练,成了我法语进步最快的阶段。
当日常生活的节奏逐渐稳定,最初的慌乱被一种新的秩序取代,我的重心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此行的核心——在敦刻尔克图尔宽公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探索。

在美院,课程设置的自由度远超我的想象。我像一块海绵,急切地想要吸收一切新鲜事物。于是,除了选择了本专业的绘画课程以外,我还选择了四门与我原本专业相距甚远的课程:摄影、版画、陶瓷和声音艺术。每一间工作室,都像是一个拥有独特法则的星球,邀请我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体验世界。
我选择的摄影课,人很少,老师外表严肃,让我和另一位国际生起初都有些畏惧。课程要求轮流发言点评作品,每次轮到我都如临大敌。但渐渐地,我发现这位老师只是不苟言笑,点评却总是一针见血且务实。在他的引导下,我端着相机,开始系统地游荡在里尔的街头。我的镜头不再追逐明信片上的地标,而是转向那些被遗忘的城市角落:墙角斑驳的苔藓、半扇脱落的旧门板、积水的路面倒映出的破碎天空、被丢弃的玩具残留的欢愉痕迹……我将这些影像视为一种考古,试图通过这些沉默的细节,拼凑出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记忆。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更耐心地观察,也为我提供了另一种表达途径——当语言乏力时,影像可以替我诉说。

如果说摄影课训练了我向外看的眼睛,那么接下来的版画课,则要求我向内深挖,将那些外部世界激荡起的内在情感,通过刀与版,转化为一种更为沉静、可触摸的印记。
版画课的气氛则轻松许多。第一学期,我们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基础主题练习,如“记忆拼图”、“小机器人”和自由创作。这些练习帮我重新熟悉了木刻刀的运用。到了第二学期,拥有更多自主权后,我的创作主题自然而然地指向了我家的猫咪。对家的思念,化作了刻刀下一道道细腻或粗犷的线条。我刻下了它蜷缩睡觉时的慵懒,警惕竖耳时的机敏,以及望向窗外时的好奇。每一次推刀,都仿佛在梳理远方的记忆。当油墨滚过木板,图案清晰地印在纸上的那一刻,那些思念似乎也变得具体而温暖。这套关于猫咪的版画,不仅是一项课程作业,更是我情感的真实寄托。

版画课的创作,始终隔着一层“转化”——画稿转化为刀痕,墨迹再转化为纸上的图像。我渴望一种更直接、更原始的触感。于是,我走进了陶瓷工作室,那里没有刻刀与木板的中介,只有双手与温润陶泥最坦诚的碰撞。
陶瓷课是我最放松和享受的时光,部分原因在于老师是中国人。在充满泥坯气息的工作室里,我可以心无旁骛地用手与材料对话。老师鼓励我们为作品赋予想法。于是,我构思并制作了一个微缩的手提箱。我精心拿捏箱体的厚度和提手的弧度,让它看起来既结实又充满旅行的痕迹。然后,我在这个“箱子”里,放上了自己捏制的细小花朵和多肉植物。我将这件作品命名为“随手的春天,携带的风景”。它象征着即便在异乡漂泊,我也希望能将生活中的美好与生机随身珍藏。这件小作品浓缩了我对适应新环境的积极态度。

在陶瓷课上,我用手掌塑造出可触摸的、沉静的形体,将风景凝固在泥土之中。而接下来走进声音艺术课堂,则意味着我要踏入一个完全相反的领域:去捕捉那些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充满空间的瞬间振动,从坚实的形态跃入流动的声波。
声音艺术课充满了实验性。老师幽默风趣,常在实际操作后为我们这些国际生用英语再梳理要点。他鼓励我们从身边寻找声音素材。里尔连绵的阴雨给了我灵感。我没有去录制真实的雨声,而是尝试用最普通的电脑键盘敲击声来模拟雨滴的密集与疏落,用鼠标的点击和拖动声来构建一种节奏和空间感。我通过软件对这些声音进行分层、延迟和混响处理,试图编织出一幅属于我个人的、电子化的里尔雨季音景。这个创作过程打破了我对“声音”的固有认知,让我学会用听觉去解构和重组日常经验。
在声音艺术中,我沉浸于捕捉和编织那些瞬息消散的听觉碎片,创作依赖于时间维度的聆听。而当学期进入后半段,我走进绘画课堂时,仿佛从流动的时间里突然踏入了一个绝对静止的、属于色彩与形体的平面空间。这里没有序列的展开,只有所有元素在同一刻的共时呈现,等待我去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觉秩序。
绘画课的氛围非常自由。老师几乎不设限制,支持任何风格的探索。教室里因此呈现出多样的面貌,从传统油画到混合媒介实验,甚至将大量文字作为视觉元素融入画面。这种开放性让我感到新奇,也促使我尝试了以往不会接触的亚文化主题创作。老师对我的造型能力给予了肯定,这增加了我的信心。

学期的最终考核是面对评审老师的期末汇报。我需要将自己的作品——包括城市角落摄影系列、猫咪版画、陶瓷手提箱以及电子雨季声音作品——进行集中布展,并用法语陈述创作理念。布展时,一位相熟的中国留学生帮了我很多,我们一起调整灯光、摆放位置,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我非常感激。
汇报前,我无比紧张,反复练习着写好的文稿,生怕在专业且严格的评审老师面前表达不清,或被质疑想法的深度。然而,真正开始后,我发现老师们都非常亲切。他们耐心地听我有些缓慢但努力清晰的介绍,目光中带着鼓励。他们提问的重点并非技术完美与否,而是聚焦于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主题,以及创作过程中思考的演变。这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。我向他们解释了我对“城市边缘”的兴趣,对家的思念如何转化为猫咪的版画,以及“可携带的风景”这一概念的意义。这次汇报让我真切体会到法国美院的教学逻辑:前期为每个主题寻找艺术家参考、厘清创作原因和文化内涵、并与老师深入沟通,这一步至关重要,它奠定了项目的基石,反而使得后期的实际创作过程更加自由和自信。
回顾这一年,从国内苦学法语的准备,到初来乍到时办理各种手续的慌乱,从课堂上的胆怯到期末汇报的从容,每一个困难都伴随着一次成长。我深刻体会到,艺术的深度往往在于思考的过程,而不仅仅是最终的作品。
这段经历并未让我变成另一个人,而是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。语言的隔阂没有封闭我,反而打开了更多感知的通道。我依然是那个来自天津美院的油画系学生,但我的行囊里,多了对城市角落的敏锐观察,多了刻刀留下的思念印记,多了泥土塑造的微小风景,多了用日常之声编织的雨季回忆。这些收获,无关高雅,只关真实。它们让我明白,艺术归根结底,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活,并用最合适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回响。这段留学时光,便是我人生中一段深刻而独特的回响。